第二,2023年★■“一揽子化债方案”的延续。2023年7月★◆,中央提出的◆◆★■■★“一揽子化债方案”相较以往有所不同★■★:即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之所以■★■“特殊”体现在两点,一是专门针对隐性债务;二是一次性而非常规操作◆★■。该操作附加了严格的限定条件,即划定的12个债务压力大的重点省份和2018年以来新出现的列举范围以内的存量债务,城司普通的有息债务如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以及企业债券不在其中。2023年发行的特殊再融资券作为尝试,初步缓解了个别重点省份隐性债务几近爆雷的燃眉之急,只发行了1.5万亿元■◆■◆,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扩大规模。
从目前房地产市场形势看◆★,政策已取得一定积极效果◆◆■★◆■。在成交量方面★◆◆,从短期看,根据中指研究院的统计★★★,2024年11月全国重点100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环比增长3%,同比增长约15%。从中期(5年左右)对比来看,除去1—3月的季节性因素,2020年的疫情以及2021年恒大风险事件爆发之后,新房成交量逐渐阶梯式下降;但2024年6月至11月与2023年同期相比月度成交量基本持平。成交价方面,根据中指研究院的统计,2024年11月全国重点100城新建商品住宅均价为16592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36%,涨幅较10月扩大0■■◆■■★.07个百分点。从房价城市结构看■■★◆★◆,一二线城市新房价格基本“止跌回稳”★★■■,其中一线城市价格环比涨幅超过全国平均★■◆■。总体来讲,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基本◆★■★“回稳■★”,成交价一二线城市带头“回稳”■◆■◆;由于成交量是成交价回升的基础,未来整个市场“止跌回稳”可期◆★★★。
在退市制度方面◆■★,新“国九条”明确提出要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推动形成“应退尽退★■■◆”的市场环境。在并购重组方面,要求投行加强对项目的审慎评估和对注入资产质量的严格把关★★。严格执行退市标准,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打击★■◆■◆★,有效净化市场环境,为长期投资提供稳健的市场基础■★■■★◆。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各项政策举措协调配合的重要环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方面进一步明确★◆★◆★★,要“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因此,预计2025年政府债发行规模将有所扩张。2024年12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为政府债券发行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增加国债买卖操作。”可见◆◆,中国人民银行在“适度宽松”下,势必配合好政府债的发行与资金拨付使用,将通过公开市场国债买卖、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工具等综合施策,保证政府债集中发行时金融体系流动性无虞,打好宏观政策协调配合■★◆■“组合拳”,助力财政政策落实显效,共同支持稳增长、调结构。
2024年12月12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其中,明确自2024年12月15日起,在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均可以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同时■■★◆◆★,优化投资产品供给,增加提前领取情形■◆★■■★。在现有理财产品、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和公募基金产品基础上,将国债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将特定养老储蓄■★、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这是三支柱养老金体系建设■■■◆■★、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发展耐心资本的重要内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安排2025年重点任务时■◆■,首先提出★■◆“大力提振消费★■”,预计2025年促消费政策将从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两端发力◆■◆,■■◆◆★“消费品以旧换新”或继续扩大范围、提升额度,养老、生育等补贴政策也有望加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为促销费政策相关的政府债发行和资金拨付、消费行业的生产和销售、居民消费活动的融资和支付等创造适宜货币金融环境,发挥政策合力,逐步显现政策协同效果。
第一,由应急性发行向常态化发行转变,释放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信号。常态化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是党中央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战略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既能立竿见影提振消费和扩大投资,又为长期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是2024年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其中,7000亿元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重”),3000亿元用于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两新”)。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长期以来对于财政赤字率的安排较为谨慎,多数年份未突破3%,明显低于其他全球主要经济体。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的估算■◆★,2024年三季度,中央与地方政府杠杆率分别为25.8%和34.5%★◆■■,中央财政尚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扩张能力。因此,以常态化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方式,充分运用国家信用■◆★◆◆■,动员社会闲置资源,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应有之义。
第一◆■★◆◆,此次并非依靠货币超发★★、信贷人为扩张等“大水漫灌”之举,而是属于在我国政府债务相关制度框架下的积极“挖潜”。对于地方债务扩张和风险防范★★■,多年来政策口径叫◆■◆★“谁家的孩子谁抱”,具体是“打破两个幻想”■◆■★◆■,分别指地方政府指望中央政府出面兜底和相关金融机构依靠中央银行救助的预期。但对此政策原则上有两层理解。以前批准发行的“地方政府再融资债”,严格限定于按照法律规定发行而到期清偿的部分★★★★■,对于隐性债务则一概不予承担,这是对“谁家的孩子谁抱◆◆★”的窄口径理解★◆★◆◆。这次化债之举,总体上并非对原有政策原则的否定。一是提升的仍是地方政府的债务限额★◆★★◆,并未由中央兜底,也未出现中央银行救助相关金融机构的压力。二是仍通过法律程序即全国人大批准■■◆★◆★,由省级政府为主承担责任,这都是预算法规定的地方债务发行规则。在这个意义上◆◆★,“谁家的孩子谁抱”的政策原则并未完全突破,这可谓是对其放宽口径的理解。
从加强监管方面来看,《若干意见》的第二、三◆◆、四条包括了准入监管■■◆★★■、主体监管和行为监管等三个方面,体现了严格监管的总基调★★■,全面落实了习提出的在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执法★★■★■,实现金融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未来,监管专业化和精细化的要求将不断提升,例如◆■◆,市场准入方面要求推进业务分级管理★◆◆◆,主体监管方面要求强化保险机构分级分类监管■★◆◆★◆,推动保险销售人员分级分类管理,行为监管方面强调同案同罚,提高处罚精准度等等。这也对各类市场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不断优化经营管理模式以适应监管要求。
第二,发行期限大幅延长■◆★,更好匹配重大项目资金需求,形成长期稳定的发展预期。此前特别国债的期限分布在5—15年不等。根据财政部发行安排,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总计发行22次,其中20年期7次,共计3000亿元◆◆■★■;30年期12次,共计6000亿元■★◆;50年期3次,共计1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期限延长至20—50年,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一方面■■★◆■◆,抓住当前低利率窗口期,用好特别国债资金为◆★“两重”项目建设和“两新”政策实施提供低成本、长期限资金支持,缓解中长期财政支出压力,降低债券期限和项目期限错配风险,提高债券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是谋划经济工作和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着力点,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真金白银支持◆★★“两重”“两新”,有助于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提振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信心◆★◆■◆,更好激发消费活力和释放内需潜力■★◆★■。
2024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里■■★◆■,中国金融业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4月发布的新★■■■◆◆“国九条”从改善资本市场生态角度入手作出顶层设计,指明了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方向;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正式发行★★■◆★,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5月,房贷利率和首付款比例下调,随后一系列利好房地产市场的政策相继出台★◆◆★■★;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策部署,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创设工具以促进资本市场发展★■◆★,陆续推出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以及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9月★◆★,保险业新■■“国十条”发布,推动中国保险业在新形势下守正创新、转型发展★◆;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化债“组合拳”发力,为地方发展减负担、增动能;12月发布的《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为三支柱养老金体系建设、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提供重要支撑◆◆■。
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时提出要“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当晚,中国证监会网站就发布了中央金融办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的新闻信息。据介绍,该意见提出了三个重要举措:一是建设培育鼓励长期投资的资本市场生态;二是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支持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稳健发展;三是着力完善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配套政策制度。
在各项政策鼓励下,近年来中长期资金入市比例有所提高★■,市场影响力★■■◆、话语权越来越大。但总的来看,当前资本市场仍面临中长期资金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问题,★■★■★“长钱长投”的制度环境尚未完全形成。资本市场既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也受资金供需结构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A股过分强调融资造血功能,回报投资者不足,导致市场短期投机氛围浓厚,对长期资金缺乏吸引力。失去长期资金的支持,叠加融资环节失衡发展,导致市场★◆■◆“易下难上”。
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为上市公司提供了便利的融资渠道和低成本的资金支持,有助于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增加市场流动性,稳定市场预期◆■■。政策颁布后,市场反响热烈★■■。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0日,年内有12家A股公司回购金额超10亿元,363家A股公司回购金额在1亿—10亿元◆★◆★★,有近610家公司的1390位股东发布了增持公告。预计未来随着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回购增持贷款规模将持续增长◆★★,更多上市公司将逐渐参与进来,推动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提升市场整体融资效率,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在此背景下◆◆◆■,本刊邀请业内专家评选了2024年中国金融领域的十大新闻,并逐条进行深度解析和点评,以飨读者。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按照发行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期限包括20年期、30年期、50年期■★★■◆,付息方式均为按半年付息★◆◆◆■,发行时间为5月中旬至11月中旬。超长期特别国债重点聚焦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粮食和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等方面的重点任务■◆◆■。
2024年10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启动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操作■★■。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做好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相关工作的通知》,启动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操作。其中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操作,期限1年,费率由招投标确定,资金专用于资本市场投资。2024年内已有20余家证券◆■■★■■、基金公司获准参与◆★■,首批申请额度超2000亿元。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首期额度3000亿元◆◆,规模视情况可进一步扩大。该政策适用于各类所有制上市公司,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将发放贷款支持股票回购和增持。
2024年4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文件共有9个部分■◆,内容包括: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严格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加大退市监管力度等,是继2004年■■、2014年两个“国九条”之后★◆■★★★,时隔10年,国务院再次出台的资本市场指导性文件,被学界、业界称为新“国九条★◆◆★★”。
《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后文简称“《若干意见》◆★◆◆”)的十条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体要求,提出到2029年初步形成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框架,到2035年基本形成保险业新格局;第二部分为主体部分,紧扣主题,围绕加强监管■■★★、防范风险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分别提出了重点任务和举措;第三部分为组织保障◆★,明确了工作机制■■★◆★◆,强调了政策协同。
2024年9月24日■■■,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支持其他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设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进一步加大对资本市场的投资力度◆■◆★★★。2025年1月2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以70亿元战略入股国投电力的定向增发计划获得上交所审核通过,在本次发行完成后,社保基金会将成为国投力第三大股东、持股6.88%。国投电力引入社保基金会作为战略投资者,是充分发挥耐心资本优势的优质实践,也是资本市场响应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的示范项目★◆,具有深远的市场影响和引领效果。
在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发行上市的质量标准。新“国九条”明确提出,要提高主板◆■、创业板上市标准,要对科创板的科创属性进行更加严谨的评价★★■★★■。这不仅体现对资本市场“质量”的追求,也指向对资本市场“生态”的深度改造■■。尤其是配套的严格监管措施,如严格再融资审核■◆、加强对中介机构的责任追究等★◆★★★◆,都显示了政策层面对资本市场◆■◆“内生质量”的重视。这一举措将对“蹭热点”“炒概念■★”等行为形成强有力的制约,推动资本市场走向更加理性和健康的发展轨道。
个人参加企业年金计划,需要以企业建立年金制度为基础,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难点在于扩大覆盖面★◆◆。截至2023年■■★,实施企业年金制度近20年,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数量为14.2万家,覆盖企业职工人数只有3144万人■★◆◆■■。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截至2024年11月末◆◆,在2年时间里★◆■,36个试点城市或地区就有7279万人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可见,居民普遍重视养老储蓄■◆◆■★,积极地提前为养老消费积累养老金资产★★■★★◆。
2024年12月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为2025年的货币政策实施定下基调贝斯特全球最奢游戏官网。此次提出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2010年12月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将货币政策基调从“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后,时隔14年,首次重提。
2024年12月1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实施,基金产品同步扩容◆★◆◆,沪深300指数、中证500指数、中证A500指数★★■、创业板指数等宽基指数基金◆◆◆、ETF联接基金将被纳入,增设Y份额★■。扩大个人养老金投资范围,增加指数基金★◆■★■★,既可以减少投资管理费,又可以开展多元化投资,能够更好地满足资产配置需要。
为应对重大突发风险事件和扩大基建有效投资■◆,历史上我国共有过4次发行特别国债的举措◆★■◆★◆,分别是:(1)1998年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为四大国有银行补充资本金■■◆■★◆;(2)2007年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对冲外汇占款增加和注资成立中司;(3)2020年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用于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4)2023年发行1万亿元特别国债◆■■★◆,专项用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与此前相比,本轮超长期特别国债在发行方式■◆■★、发行期限、资金用途等方面具有如下特点。
2024年9月11日,《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4〕21号)正式发布。文件内容共计十条,被业界称为新“国十条■★”◆★■■,以区别于200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每一份重要文件的出台都对未来一段时期的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并刻画出了行业发展所呈现的特点。
总之■★★◆◆,新“国九条◆★”的落地落实,必将推动资本市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发展转型,必将促进资本市场更加高效地服务好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必将奠定中国资本市场在全球资本市场体系中的大国市场地位■◆。
在金融强国建设的具体实践路径上,习指出,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实际上■◆■★■■,在机构◆◆、产品◆■◆、市场服务体系、金融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是前述“六个强大”的具体化,是金融强国建设的■◆★★★◆“目”。
进一步地,习分别具体阐述了金融强国建设中的金融监管、金融开放与金融文化。他强调◆◆◆★■◆,要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一个稳定而安全的金融体系■★,才能更全面、完善的在国内国际上发挥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的各种功能。健全的金融体系离不开严格有效的金融监管◆◆◆■。习指出◆★★■■,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实现金融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要加强监管协同★◆■◆,健全权责一致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规则影响力,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协议中金融领域相关规则,精简限制性措施◆★,增强开放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这意味着■◆■,中国将以金融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促进金融的制度型开放,同时反过来以金融的制度型开放让强大的中国金融体系在国际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让中国在国际金融规则制定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金融强国建设必须将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习在此次研讨班上具体阐明了金融强国建设中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五个方面,那就是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这应当成为中国金融从业者的行为准则。
从整体战略来看,新★■◆“国九条”以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把推动资本市场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大局紧密结合★★◆,明确提出在未来五年内要基本形成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框架◆◆★◆■。
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回报股东等长效机制方面,新“国九条”提出加强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和减持等行为的监管,要求公司更加重视对股东的回报,并确保所有信息及时◆◆、全面地披露。对于多年未分红或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政策还规定要对其大股东减持行为进行限制,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也将推动企业更加注重长期价值的实现,减少短期炒作行为的空间,确保优势资源向优势行业优质企业集中★■★◆■。
2024年10月12日,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称,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化解债务风险。11月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的决议》发布。议案提出,在压实地方主体责任的基础上,建议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近年来,地方债务是我国经济金融领域逢“险■★■◆◆”必称的一项■■■◆■◆。无论是2017年7月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还是2023年10月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以及每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每年初的“两会”,地方债务风险问题总是被一提再提。自新修订的预算法2015年实施以来■■,这个话题可谓“常说常新”。到了2024年下半年,决策终于明确,公布了具体的化债方案,包括规模数量、年度节奏、最终目标。同时,方案还详细地明确了责任主体、融资来源◆◆★★、条件要求和配套延伸举措。
最后是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商业保险资金、各类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的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明确考核指标和标准,减少短期业绩波动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促进中长期资金进行长期价值投资。对中长期资金投资资本市场的收益给予更优惠的税收政策,如进一步降低股息红利税、资本利得税等,或对长期持有特定资产的投资给予税收减免,提高中长期资金的实际投资回报率。
第三,应对经济周期的关键举措◆★。此次大规模化解地方债务,不仅与解决债务风险本身有关★★◆,更是着眼于尽快使我国经济走出本轮周期,从而实施的刺激内需的重大步骤■★◆◆。宏观经济周期运行至低迷甚至萎缩阶段,全社会信用收缩,而主动以公共信用扩张来撑起全社会总信用不再持续收缩,则是积极财政政策◆★★“逆周期”甚至跨周期的明智之举,若干发达国家也曾有过类似经验。自2008年至2022年◆◆,我国地方政府(通过平台企业)的投融资周期分别出现了四轮★★■◆“放宽—收紧”的政策周期■■◆◆。2023年以来◆■,随着新一轮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下的政策扩张周期的开启,作为宏观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财政政策必须有所作为◆★★◆,不能一味地拘泥于债务限制——化债风险的框架。而此次突破原有债务限额约 束,拓展财政政策空间则为势所必然。
第二,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实施是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的支撑点◆◆◆■★。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将养老金融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养老金融的基础在于养老金资产积累,在于养老金金融发展。从我国三支柱养老金体系发展来看■■◆■◆★,个人养老金发展是我国养老金融发展的突破口和爆发点。
在强化机构监管、推动行业做优做强方面■◆,新“国九条”着力督促行业强化使命感、责任心,将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践行金融报国、金融为民的发展理念◆★。通过健全行业机构分类监管体系突出“扶优限劣”,支持头部机构通过并购重组、组织创新做优做强★★,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鼓励中小机构差异化发展、特色化经营,结合股东特点◆◆★★、区域优势、人才储备等资源禀赋和专业能力做精做细。
首先是要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当前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和“堵点◆★”之一是资本市场整体上市公司的质量有待提高,中长期资金可以投资的好公司数量较少。因此◆■★,未来要支持更多代表新经济的企业上市◆■■★◆,让更多好的公司登陆资本市场,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要出台更多措施提振投资者信心■◆,推动资本市场长期估值回升,让投资者“愿意来,留得住■◆■★★◆”。
《若干意见》为保险业各领域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擘画了未来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从保险公司经营全流程来看★■■◆◆,《若干意见》在渠道建设、产品开发、资金运用、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等方面均有重大安排和部署★★★◆■■,其中,在分级分类管理模式◆★★■◆■、营销体制改革、浮动收益型保险、耐心资本、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要求或将对保险业市场竞争格局、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模式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对于促进保险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之年谋关键之策。在年初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习首提“六个强大”,明确了金融强国建设的关键核心要素,指明了我国建设金融强国的实践路径;在年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中央再次定调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我国时隔14年重回宽松货币政策。
与此前相比,新“国九条”主要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充分体现政治性、人民性■★★★◆。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对资本市场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更加有效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二是充分体现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强调要坚持稳为基调,要强本强基◆■■◆★,严监严管★◆★,以资本市场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三是充分体现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针对2023年8月以来股市波动暴露出的制度机制和监管执法等方面的问题,及时补短板、强弱项,回应投资者关切★★■◆,推动解决资本市场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加快建设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2006年至2013年间,保险业原保费收入和总资产规模复合增速分别达到17%和22%,产寿险公司合计数量达到120余家;2014年至2023年间,原保费收入和总资产规模复合增速分别超过10%和12%,市场主体数量最高时达到170家。伴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保险业在民生保障★■■◆★、防灾减损、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的发挥日益充分。
(点评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彭兴韵)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提出与“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并不矛盾★■◆,是我国货币政策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和客观情况的适时调整,以更好支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相较于“支持性的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政策力度的表述上更加明确,相对具有更强烈的积极信号意义★★,更侧重于突出内需增长放缓下的◆■★“宜松则松”■■◆★,有助于进一步稳定社会预期、改善经济基本面。时隔14年重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反映出我国经济政策在国内外复杂形势下的灵活性与主动性,更体现出政策制定者对我国当前内需不足、信心不振及通缩风险的深刻认识与及时应对。
第三,个人养老金是发展耐心资本■◆■◆、建设金融强国的助推器。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制度先行试点,共有储蓄产品、基金产品■★★★、保险产品、理财产品四类。截至2024年12月10日◆■◆◆,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共包括857款产品,其中,储蓄产品有466款、基金产品有200款、保险产品有165款、理财产品有26款。
公募及私募基金、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也是资本市场最为重要的中长期资金来源,均在上述指导意见出台以来给予了积极响应。截至2024年9月底,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16.3万亿元■★★■,占比为22.2%,其中公募基金持股市值6.2万亿元,占比为8.4%;保险机构持股市值2.1万亿元,占比为2.8%;社保基金持股市值为0.3万亿元◆◆★★★■,占比为0◆◆★★■★.4%★★◆★■,该数据较2024年6月底已有明显提升。
央行创设的结构性货币工具对资本市场起到了一定提振作用,但投资者信心的恢复仍需时间,资本市场发展也需要多方面的政策配合。2024年四季度以来,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实施落地,资本市场活跃度有所提升◆■■,市场情绪逐渐回暖■★◆★,但消费投资对经济的驱动效果仍然较弱,经济基本面情况仍待进一步改善◆■★◆★■。未来央行有望继续加大创新货币工具的实施力度◆◆,助力资本市场的稳中趋升,从而支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年中央针对房地产市场出台了政策◆■◆★“组合拳”,并明确提出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政策出台主要集中在两个时间节点:一是5月17日召开全国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视频会议,并在当天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宣布了相关政策,包括:地方政府以合理价格收购部分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地方政府收购闲置存量住宅用地以帮助房企解困、创设3000亿元保障房再贷款◆◆★★、首套房首付比降为15%、二套房首付比降为25%、取消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25BP;二是9月26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并在随后四次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宣布了一系列政策,需求端政策可概括为“四个取消”和“四个降低”◆■■◆,“四个取消”包括取消限购、取消限售■★、取消限价、取消普宅和非普宅标准★◆★■★◆,“四个降低”包括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降低存量贷款利率、降低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降低★■◆◆“卖旧买新”换购住房的税费负担,供给端政策包括将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项目的信贷规模增加到4万亿元◆■★★■、在35个大城市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以及进一步优化收储政策。
历史上◆◆,我国提出的货币政策基调包括从紧、适度从紧、稳健、适度宽松等。2024年以来,虽然年初所提的货币政策基调为“稳健◆■◆★■★”■★★★■★,但实际执行的是支持性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已经适时加大了逆周期调节■◆◆■★,有效提振了社会信心★◆◆,促进了经济金融的平稳运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果持续释放。在2024年6月19日的第十五届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也首次表明了“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
2024年1月1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习强调,金融强国应当基于强大的经济基础,具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这意味着■★◆◆,金融强国建设最重要的方面还是在实体经济领域和科技领域,通过强大的综合国力来建设金融强国。习指出,金融强国需要具备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即拥有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这点明了金融强国建设的“纲”。
互换便利实际上是一种“以券换券◆■”操作,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替换为国债等流动性较好的资产,使其既能够实现对资本市场进行流动性支持◆■,又不会增加货币投放而间接增加通胀风险。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告,截至2024年12月31日■★,20家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已参与投标,操作金额500亿元,首批操作已落地实施,实际投放超过90%,第二次互换便利也已经开始操作。正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所言,未来互换便利可视情扩大规模★★■◆◆。在股市相对趋于上涨情况下,互换便利工具可以拓宽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来源渠道,增强金融机构的操作空间和投资信心。
2024年的房地产政策前所未有■◆,是一记重磅“组合拳”★■◆◆,组合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需求端政策和供给端政策组合◆◆■。过往地产政策主要着眼需求端★◆★◆■■,2024年5月17日以来★■★■◆,政策首次允许地方政府收房收地已达到收缩供给的目的;其二★★,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过往政策主要是金融端发力,2024年9月26日以来,政策首次允许发行专项债用于收购存量闲置土地,此外取消普宅和非普宅标准有利于降低二手房交易税费,表现出财政政策的积极配合★■◆■■;其三★◆★■,地方与中央的协同行动。过往政策主要是地方政策主导★◆,此次政策加大了中央支持力度★■,例如■◆,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保障房再贷款★■■■◆,加强了对收储的支持力度。政策重磅亦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政策力度大。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项目的信贷规模增加到4万亿元■◆★◆,要将合规商品住房项目贷款全部纳入★◆◆■■“白名单”★★★■◆★;再如2024年9月26日以来,政策将首套房和二套房贷款首付比下限统一降为15%,这不仅是首套房首付比历史最低点,也是二套房首付比历史最低点。其二,政策延续性强。如降低“卖旧买新”换购住房的税费负担,是延续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购房人在年内★■★■■“卖旧买新★★◆★”可以退还个人所得税★◆◆■,这一政策延续到2025年底;再如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是对过往★◆◆“三大工程”政策的延续。其三,政策工具有创新。如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保障房再贷款,这是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应用于房地产市场纾困;再如财政部允许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用于收购闲置土地★■■◆★,这也是政策首次运用。
从高质量发展方面来看★■◆★★■,《若干意见》的第六、七、八、九条★★◆■■■,分别从保障民生、服务实体经济、深化改革开放和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部署。通过丰富巨灾保险◆★★■◆、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健康保险、普惠保险保障内容,扩大覆盖面,进一步发挥保险业保障民生的作用。通过丰富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能力、强化资产端运用,依托保险资金长期属性,发挥保障功能,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提供支持,进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改革方面,通过明确机构的分类分级及其不同定位,推动市场主体结构优化,并明确了八个重点领域的改革内容。开放方面◆★◆■■,在引进来、走出去和保险监管的国际合作三个方面指明了方向。对定价机制◆■◆★、数智化建设■■◆、文化建设等涉及行业发展基础的机制、理念等内生性因素进行了梳理,其中,提出“加快由追求速度和规模向以价值和效益为中心转变”,或将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评判依据◆■★。
第一,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实施是我国养老金三支柱体系建设的里程碑。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我国持续推进三支柱养老金体系建设。第一支柱是1997年实施的统账结合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支柱是2004年实施、覆盖企业职工的企业年金制度,以及2014年实施、覆盖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职业年金制度◆■■◆。第三支柱是2022年先行试点,并于2024年全面实施的个人养老金制度。
如何看待这次被业界概括为“6+4+2★■◆”,总规模达14.3万亿元的化债举措?有如下四点值得关注■★。
央行首次创设结构性货币工具,对提振资本市场信心意义重大。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机制与投资者结构仍存在短板,站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节点,央行历史性、突破性地创设了新型货币工具,体现了其在金融政策上前所未有的前瞻性与灵活性。整体上看,两项工具不仅可以为资本市场提供大量的现实资金■◆★■,更重要的是一种长期性的制度安排。未来将有很多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的举措筹备落地,一揽子政策将为资本市场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为经济的稳健运行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有效防范潜在的系统性风险★■■★。